欢迎来到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_广东省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会官方网站
图片展示

廖品正

人物小传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


 人物小传

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而专习眼科,则见理狭隘,处方呆板。因此,廖品正也常教育自己的学生,要十分重视内科的学习。

 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廖品正,在传承上不遗余力,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,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。

  “对光敏感吗?刺痛感减轻了没?”门诊室内,廖品正说话不徐不疾,拿着病历轻声询问着。坐在她对面的小孩子才十来岁,多年前因先天性脑囊肿手术使得右眼失明,去年又因为颅内手术导致左眼失明。“来廖老这里看了3个月,左眼视力有1.0了,而且失明11年的右眼也有了光感,真的是奇迹!”小孩的家长欣喜地说。

  今年81岁的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。多年来,她利用中医学方法医治了成千上万例眼科疑难杂症,是第三届国医大师。

  秉承家学

  立志将中医传承下去

  1938年,廖品正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中医世家,祖父为一方名医。家庭的熏陶,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。“当时家里的大厅也是祖父的诊室,从小就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经过祖父治疗转危为安。”

  廖品正回忆,小时候,堂妹得了天花、伤寒,病情很严重,原以为救不过来了,是祖父凭着精湛的医术把她抢救过来。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。“我们当时是几十口人的大家族,大病小病都由祖父诊断治疗,他就是家庭的保健医生。那时候就觉得中医了不起!”廖品正说。

  祖父去世后,有的患者不知情,依然来找他,看到中堂挂着的照片和花圈,流着泪说:“老人家走了,我们以后生病该怎么办?”这一情景让廖品正深受感触,更坚定了她秉承家学、将中医传承下去的愿望。

  1958年,廖品正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,本有机会到一流名校的她,将志愿填写为成都本地新设立的中医学院。“那是名医辈出的时代,中医老师都来自临床,经验丰富。学校首任校长李斯炽、中医伤寒学家邓绍先以及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……他们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背诵中医经典的内容,还会经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中医理论,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用药的灵活。”廖品正说。

  治疗眼疾

  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

  1960年,水肿病在农村肆虐,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。正读大学的廖品正被派到四川雅安的山区除害灭病。大山深处,她白天为百姓诊治,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,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查阅资料。

  “那时候环境恶劣、缺医少药,贫困患者躺满整个诊室。”山区的艰苦震撼了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廖品正,而就地取材的中草药、成本低廉的针灸等在贫困山区的医疗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这让廖品正体会到中医简便廉价、服务基层的优势,对中医药的感情也更深了。

  1962年,正读大三的廖品正得了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,腹水严重。“学校让我休学,但我不甘心。”廖品正找到中医内科老师,老师辨证施治,陆续为她开了几个方子,坚持吃了1年多的中药后,廖品正的腹水消失了,结核性腹膜炎痊愈。

  治疗期间,廖品正仍坚持上课,听得不全就晚上借同学的笔记补课。毕业留校后,她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,几乎每晚阅读到次日凌晨。她不但潜心研读经典,同时还摸索自编教材。

  当时,我国启动编写第一部现代中医大型综合性辞书《中医大辞典》。廖品正作为少数年轻编委之一,参与“中医眼科”部分编写。她深耕细作,为查阅眼科文献,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大型图书馆。所有关于中医眼科的资料,只要读过,她都会认真做笔记,摘抄了近万张卡片。

  此后,廖品正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《中医眼科学》第五版——该版是迄今为止中医眼科学教材中影响范围最广、时间最长的一部教材,不仅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沿用至今,还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推崇。

  “治疗眼科疾病,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。”廖品正说,白内障等需要做手术的疾病,西医治疗优势明显。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医无法治疗。比如糖尿病眼病初发期,西医只能从控制血糖入手,等病情严重后再进行激光手术,进一步恶化后就进行玻璃体切割、置换手术。而中医在早期就可以介入。

  科研传承

  交棒不忘再送一程

  “我喜欢中医,也喜欢教书。自己在研究的同时,很乐于将这些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们。”廖品正认为,因为眼睛体积小,结构又非常复杂,所以眼科教学需要特别直观。过去,无法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眼部构造,廖品正会把一些眼部疾病的状态画出来展示给学生。

  在教学的基础上,廖品正从无到有,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,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。

  古籍《原机启微》记载:“目,窍之一也。光明视见,纳山川之大,及毫芒之细,悉云霄之高,尽泉沙之深,至于鉴无穷为有穷,而有穷又不能为穷,反而聚之。”廖品正常常为古人对眼睛深邃的认识而动容,她感叹道:“眼睛的结构精细而脆弱,生理病理变化非常多,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,用一生都不够。如果有来生,我还要选择中医眼科,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”

  “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她表示,只有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,才能把课题研究透。“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,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。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、速度在放慢时,就赶快交棒,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,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。”她说。

  求学时,廖品正的老师陈达夫教授常告诫她,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而专习眼科,则见理狭隘,处方呆板。如今,同样为人师表的廖品正,不仅也教育自己的学生要重视内科的学习,同时还对中医眼科六经学说、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等中医内科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

廖品正
人物小传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
长按图片保存/分享
0

廖品正

人物小传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


 人物小传

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而专习眼科,则见理狭隘,处方呆板。因此,廖品正也常教育自己的学生,要十分重视内科的学习。

 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廖品正,在传承上不遗余力,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,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。

  “对光敏感吗?刺痛感减轻了没?”门诊室内,廖品正说话不徐不疾,拿着病历轻声询问着。坐在她对面的小孩子才十来岁,多年前因先天性脑囊肿手术使得右眼失明,去年又因为颅内手术导致左眼失明。“来廖老这里看了3个月,左眼视力有1.0了,而且失明11年的右眼也有了光感,真的是奇迹!”小孩的家长欣喜地说。

  今年81岁的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。多年来,她利用中医学方法医治了成千上万例眼科疑难杂症,是第三届国医大师。

  秉承家学

  立志将中医传承下去

  1938年,廖品正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中医世家,祖父为一方名医。家庭的熏陶,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。“当时家里的大厅也是祖父的诊室,从小就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经过祖父治疗转危为安。”

  廖品正回忆,小时候,堂妹得了天花、伤寒,病情很严重,原以为救不过来了,是祖父凭着精湛的医术把她抢救过来。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。“我们当时是几十口人的大家族,大病小病都由祖父诊断治疗,他就是家庭的保健医生。那时候就觉得中医了不起!”廖品正说。

  祖父去世后,有的患者不知情,依然来找他,看到中堂挂着的照片和花圈,流着泪说:“老人家走了,我们以后生病该怎么办?”这一情景让廖品正深受感触,更坚定了她秉承家学、将中医传承下去的愿望。

  1958年,廖品正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,本有机会到一流名校的她,将志愿填写为成都本地新设立的中医学院。“那是名医辈出的时代,中医老师都来自临床,经验丰富。学校首任校长李斯炽、中医伤寒学家邓绍先以及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……他们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背诵中医经典的内容,还会经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中医理论,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用药的灵活。”廖品正说。

  治疗眼疾

  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

  1960年,水肿病在农村肆虐,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。正读大学的廖品正被派到四川雅安的山区除害灭病。大山深处,她白天为百姓诊治,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,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查阅资料。

  “那时候环境恶劣、缺医少药,贫困患者躺满整个诊室。”山区的艰苦震撼了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廖品正,而就地取材的中草药、成本低廉的针灸等在贫困山区的医疗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这让廖品正体会到中医简便廉价、服务基层的优势,对中医药的感情也更深了。

  1962年,正读大三的廖品正得了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,腹水严重。“学校让我休学,但我不甘心。”廖品正找到中医内科老师,老师辨证施治,陆续为她开了几个方子,坚持吃了1年多的中药后,廖品正的腹水消失了,结核性腹膜炎痊愈。

  治疗期间,廖品正仍坚持上课,听得不全就晚上借同学的笔记补课。毕业留校后,她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,几乎每晚阅读到次日凌晨。她不但潜心研读经典,同时还摸索自编教材。

  当时,我国启动编写第一部现代中医大型综合性辞书《中医大辞典》。廖品正作为少数年轻编委之一,参与“中医眼科”部分编写。她深耕细作,为查阅眼科文献,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大型图书馆。所有关于中医眼科的资料,只要读过,她都会认真做笔记,摘抄了近万张卡片。

  此后,廖品正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《中医眼科学》第五版——该版是迄今为止中医眼科学教材中影响范围最广、时间最长的一部教材,不仅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沿用至今,还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推崇。

  “治疗眼科疾病,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。”廖品正说,白内障等需要做手术的疾病,西医治疗优势明显。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医无法治疗。比如糖尿病眼病初发期,西医只能从控制血糖入手,等病情严重后再进行激光手术,进一步恶化后就进行玻璃体切割、置换手术。而中医在早期就可以介入。

  科研传承

  交棒不忘再送一程

  “我喜欢中医,也喜欢教书。自己在研究的同时,很乐于将这些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们。”廖品正认为,因为眼睛体积小,结构又非常复杂,所以眼科教学需要特别直观。过去,无法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眼部构造,廖品正会把一些眼部疾病的状态画出来展示给学生。

  在教学的基础上,廖品正从无到有,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,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。

  古籍《原机启微》记载:“目,窍之一也。光明视见,纳山川之大,及毫芒之细,悉云霄之高,尽泉沙之深,至于鉴无穷为有穷,而有穷又不能为穷,反而聚之。”廖品正常常为古人对眼睛深邃的认识而动容,她感叹道:“眼睛的结构精细而脆弱,生理病理变化非常多,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,用一生都不够。如果有来生,我还要选择中医眼科,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”

  “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她表示,只有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,才能把课题研究透。“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,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。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、速度在放慢时,就赶快交棒,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,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。”她说。

  求学时,廖品正的老师陈达夫教授常告诫她,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而专习眼科,则见理狭隘,处方呆板。如今,同样为人师表的廖品正,不仅也教育自己的学生要重视内科的学习,同时还对中医眼科六经学说、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等中医内科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

廖品正
人物小传 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,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,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。求学时,老师曾告诫她:先谙熟内科,再循序以究眼科,则势如破竹;若对内科尚未认识,
长按图片保存/分享
0

主办单位:广东省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会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三凤村二队八巷88号医养融合康复基地 

技术支持:chuangfu360.com

电话:86-020-8654 7133  邮箱:gdsyy@126.com

www.gdsyyrh.com  版权所有: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 

ICP备案号:粤ICP备19081647号

主办单位: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组委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广东省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会

版权所有: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
联系方式:13302251756

您好!欢迎来到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官方网站!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